陳紹洋教授生前鑽研學褐藻醣膠習麻醉知識西京醫院供圖
  從醫30年來,完成各種複雜手術麻醉7萬多例,莊臣沒有出現一例明顯併發症、沒有一例醫療糾紛,創造全國麻醉界記錄,被業界譽為“麻醉大師”。
  從一名中專生到研究生導師的msata成長,卻被陳邵洋總結為“勤奮”。他以身作則嚴於律己,對學生也是諄諄教誨。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平生所學留給學生和後人”,這就是這位醫學大師生前的遺言。
  他是麻醉科借款的“總值班”
  只要他在,主刀醫生們帛琉心裡就踏實
  在手術臺上,外科醫生專註於某個區域的治療,麻醉師則要全面監護患者的生命體徵,手術能不能順利進行,病人術後能否平安過渡,取決於麻醉醫生。
  以做同樣一臺手術為例,給40歲的病人做還是給80歲的病人做,對外科醫生來說區別不大,而對麻醉醫生的要求卻不同。用同樣的麻醉藥物,多一毫升與少一毫升,效果可能有天壤之別。
  正因為如此,麻醉醫生也往往與“重症監護”密不可分,陳紹洋就同時擔任了西京醫院的麻醉科副主任和重症監護室主任兩個職務。
  在西京醫院,大家都知道,陳紹洋永遠都是麻醉科的“總值班”。病人生命危急時,他隨叫隨到;臨床麻醉有疑難時,他有求必應。
  2009年寒冬的一個凌晨,一名來自商洛山區的2歲危重患兒,被送到西京醫院急診科,小孩兒氣管被異物阻塞,面部發紫、呼吸急促,生命危在旦夕。
  當時忙到深夜的陳紹洋剛回到家準備休息。接到求援電話,二話沒說又是一路小跑趕到急診科。
  陳紹洋迅速、準確、有序地組織搶救,幾分鐘後,看到親自撫養的孫子蘇醒了,焦急萬分的爺爺禁不住熱淚盈眶,“撲通”一下跪在紹洋和在場醫護人員面前。
  像這樣,半夜衝進手術室,搶救急難危重患者,對於陳紹洋來說,已數不清有多少次。但是他常說:“大家都希望我來麻醉,這是對我的最高褒獎。”
  由於陳紹洋良好的口碑和精湛的技術,加之他“拼命三郎”的工作態度,使得醫院所有的“大牌”專家在給患者做手術之前,都一致指定陳紹洋來做麻醉。久而久之,陳紹洋在,主刀醫生心裡就踏實。這似乎成為一種共識,一種態勢。所以,重大病情的手術都排給了他。
  無一例併發症
  7萬例手術鑄就“麻醉大師”
  1997年6月30日,醫院為一位7歲女孩實施國內首例活體肝移植,麻醉技術要求高、管理風險大,在沒有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陳紹洋查閱國外文獻、收集病例,制定術前準備、術中管理、術後配合等一套完整麻醉方案,奮戰72個小時保障了手術成功。
  隨後他還承擔世界第二例、全國首例換臉術,世界首例異位輔助性活體肝移植,全國首例心肝腎同期聯合移植等30多項重大手術麻醉任務,總結出一整套安全、有效的大器官移植術麻醉方案。
  “在手術臺上,外科醫生是治病的,麻醉醫生是保命的。”陳紹洋常說,“麻醉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要做到‘夢醒之間,游刃有餘’。醫生1%或1%。醫療失誤,對於病人和家屬來說,卻是千真萬確的100%。”他從每次麻醉中尋反思、找差距,麻醉醫術做到了出神入化,被業界譽為“麻醉大師”。
  從醫30年來,陳紹洋共完成各種複雜手術麻醉7萬多例,沒有出現一例明顯併發症、沒有一例醫療糾紛,創造全國麻醉界記錄 。
  “老師在國內重症醫學和麻醉學界有相當高的聲望,開學術會議的時候,只要知道我們是陳教授的學生,都會主動和我們攀談。”研究生孫思斯說老師的聲望給她們提供了很多便利。
  陳紹洋並不滿足獲得的成果和榮譽,他永遠在思考和創造業績的狀態:手術創傷疼痛曾被認為是“天經地義”,但陳紹洋追求的是不僅要治愈疾病,還應該提供舒適化醫療。
  他屢次觀察研究,發現術後疼痛應激不亞於手術刺激,便首推將膽鹼酯酶抑製藥新斯的明與嗎啡複合應用於硬膜外術後鎮痛;並創新性提出科學的藥物配伍與個體化劑量的給予,實施“平衡鎮痛”為術後最佳鎮痛模式提供了科學依據,榮獲陝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不僅如此,在西京醫院熊利澤院長領銜的研究團隊中,陳紹洋也是主要成員之一,歷經二十多年的執著探索,該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取得五項國際首次發現……
  多年來,他以第一申請人獲各類科研基金12項,其中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陝西省專項資助基金和重點科研項目共3項,全軍“十五”科研基金1項等。獲省部級科研成果6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中華醫學科技三等獎1項,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型專利各1項。發表論文130餘篇,其中以英文刊出33篇,副主編專著2部,責任編委和主審專著各1部,參編11部。
  從護士成長為大師
  “答案”是勤奮
  “麻醉大師”的神話絕不是天上掉餡餅。
  在西京醫院,陳紹洋除了醫術和敬業外,他的勤奮好學、刻苦鑽研是有口皆碑的。從一名護士成長為譽滿麻醉界的知名專家,陳紹洋看似傳奇的人生經歷,“答案”只有一個:勤奮。
  1963年4月,陳紹洋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1980年,剛滿17歲的他考入第四軍醫大學護理學校。
  上護校時,陳紹洋的書包里就始終裝著“三本書”:一本護理專業書籍、一本三年制大專教材、一本五年制本科教程。就這樣,通過自學和旁聽,他在護校畢業後不久,就自修完成了本科課程。
  妻子羅蘭說,陳紹洋剛到麻醉科時,為掌握更多技術,每天守著急診學習和鍛煉。慢慢地,他得到了醫院所有外科的認可,有重大緊急手術,大家都找他。碰到一些複雜病例,外科醫生拿不准能不能做手術,都會去問他。
  靠著超出常人想象的勤奮,1995年,年僅32歲的陳紹洋在“麻醉技師”這個輔系列崗位上,憑藉無可爭辯的實力脫穎而出,破格晉升副高職稱,震動全校。
  之後,從輔系列到主系列,從副高職稱的技師到副教授、再到教授,陳紹洋一步一個腳印,從一名普通的中專護士成長為一名軍內外知名的麻醉專家。
  他常說:“作為醫生,我們要用知識來輓救生命。”
  “在西京醫院,要找一個比他更勤奮的人,幾乎沒有。”與陳紹洋共事20多年的同事、西京醫院麻醉科主任董海龍說,自己剛到麻醉科工作時,發現科室存放器材庫房的角落裡,擠放著一張書桌,堆滿了各種書籍和專業期刊,科里老同志說那是陳紹洋的學習室。
  他幾十年如一日,堅持早上7點前就到科室,凌晨1點後才回家,學醫學文獻、練專業技能、讀英文原著,往來於辦公室、手術室、實驗室、學術會場之間。
  22年的刻苦拼搏,他從一個普通護士成長為一名軍內外知名麻醉專家。他常說:“我學歷低、底子薄,只有把一天當作兩天用,才能有過硬的技術,跟上現代醫學的發展。”
  最大心愿
  把平生所學留給學生和後人
  憑著刻苦努力,終於修煉成中國醫學界的“麻醉大師”,陳紹洋卻從不保留自己的手藝,作為碩士生導師的他,天天掛念的都是他的那幫弟子。
  住院期間,院領導和主管醫生讓他靜養,他卻說:“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限的時間里,把所學留給學生和後人。”當陳紹洋指導的學生朱芳芸來病房看望他時,身體虛弱的陳紹洋仍不忘要他帶著剛完成的畢業論文,一遍又一遍地閱讀、講評、圈改……
  一年多來,他審閱各類稿件30餘篇,批改研究生論文十幾萬字,查閱了百萬多字的文獻資料,指導科研課題8項,編寫20餘萬字的教材。
  陳紹洋第一次手術後,西京醫院對口幫帶的海南瓊海市人民醫院,以請陳紹洋去 “幫助完善麻醉科規章制度”為名,實際上是想讓他好好休息休息。沒想到,整整三天,陳紹洋足不出戶,始終撲在工作上。
  他組織了座談會、現場分析,並提出了很多改進意見,幫助麻醉科制定完善了一整套流程規範,還作了兩次業務指導,一次學術報告……
  邀請方又心疼,又感動。該院王小雄院長難過地說:“本來是想讓他來休息幾天,沒想到反而讓他更忙更累了,我們心裡真不是滋味。”即使陳紹洋不去海南,他也同樣不會閑下來。他在術後一年當中,不僅常常忍痛救治其他患者,還不中斷指導學生科研。他常說:“我的腦子還沒有壞嘛,我只想在有限的時間多為患者做點事。”
  他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然師道、師恩、師心,更有穿透人心的力量。
  研究生劉曌宇的母親得了青光眼,他知道後,主動跑前跑後聯繫眼科教授和手術,並多次關懷詢問。研究生翟茜過年回家買不到車票,他通過種種關係買到車票,還不忘一句“到了給我發條短信”。
  這種對自己學生的好甚至讓同樣上研究生的女兒“嫉妒”,“每次你學生說的事情你總記得牢牢的,我說話你卻老是左耳進,右耳出”。
  陳紹洋常告誡學生,醫生要敬畏生命,具備責任心、誠信貢獻、協作精神、精湛技能和臨床思維等多種素質。他先後培養研究生、進修生400餘人,奔赴全國各地開展麻醉示教,使一大批青年醫生從中獲益。
  在同事眼中,他刻苦勤奮,是一個為了工作不要命的人;在學生眼中,他誨人不倦,是做事做人的一面鏡子;在患者心裡,他醫術精湛,是一個把生命交給他放心的好醫生。和他搭檔了20多年的著名肝膽外科專家竇科峰教授說:“紹洋這個人,凡事總是想著別人,就像蠟燭一樣,燃燒著自己,照亮了他人。” 記者 牛延平 梁璠  (原標題:追求,他用勤奮攀登事業巔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r46krbum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